|
|
发布时间:2011-11-20 浏览人数:2713
|
 |
杨波纹象虫 |
|
类别 |
|
虫害 |
图片说明 |
|
成虫黑色,体长约13mm,全体密被灰黄色鳞毛;头部密生小刻点,中央有一点状凹窝,喙中央鳞毛黑色呈一细纵线,触角着生在喙前端1/5处;前胸背板外缘弧形,前缘各有灰白色鳞毛1条;鞘翅各具点刻列10条,中部各有“Λ”或“N”形白色波状纹1个。卵长圆形,长约1.5mm,乳白色。幼虫老熟时长10-12mm,白色,头部棕褐色。蛹椭圆形,白色,头管垂于前胸之下,触角斜向伸置于前足腿节末端。
|
|
发生规律 |
|
一年发生1代,以成虫及幼龄幼虫在土中根部附近越冬,苗木受害最重。4月中旬越冬成虫出土活动,5月中旬为盛期,越冬幼虫继续为害。5月上旬成虫产卵子表土层中,卵期8-10天,新孵幼虫潜入土中咬食苗木根部,6月中旬为害盛期。越冬幼虫先于当年新孵幼虫化蛹。8月上旬成虫羽化,爬行迅速,交尾、产卵后于10月越冬。
|
|
防治方法 |
|
1.春季对发生虫害的幼苗根部浇灌50%辛硫磷乳剂800倍液。2.利用其群栖性,人工捕杀成虫。
|
|
|
|
|
|